•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028-87560313
  • zhongyiyaojishu@163.com
  • 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 华神大厦4楼B401、B403

中医专家告诉你:“踝三针”让你的腰椎间盘告别突出!

发布时间:2019-07-05
0
中医专家告诉你:“踝三针”让你的腰椎间盘告别突出!
原创: 冬瓜皮  医虫TCM  7月5日
 


小剧场

上班族:腰椎间盘,咋个就你那么突出!

腰椎间盘:嘻嘻~我等着你们来弄死我~

上班族:你给我等着!总有办法收拾你!

腰椎间盘:来呀来呀~


当前,腰椎间盘突出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办公室一族被它折磨得怨声载道,生无可恋!



对于此病的治疗,白衣天使们也是焦头烂额,愁得哟!



但是!我们中医针灸疗效佳~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腰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椎神经,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当然也有盘源性腰痛。

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症状属“腰腿痛,痹症、腰痛”范畴。新国标也成为“偏痹病”。


其病因病机中医认为:

一为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阻滞而发病。

二为闪挫撞击,积累陈伤,经筋,络脉受损,瘀血凝滞所致。

三为正气虚,肾精不足所致。



椎间盘突出根性痛的机制





在椎间孔处神经根被包裹在紧密的粘膜内,位于骨性管道中,压迫和牵拉可导致神经根损伤,尤其在神经节处,导致神经内水肿,神经内压增高,继而影响到神经根营养的输送,易发生嵌压综合征。静脉瘀血是造成神经根性疼痛的重要因素。



神经机械压迫

直接的机械效应和通过损害神经血液供应而产生间接效应,缺血对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更甚于压力本身,神经受压产生的机械效应包括神经纤维变形,神经根比周围神经对压迫更加敏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神经根的动脉血流终止,静脉瘀血所致毛细血管逆流是神经根压迫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依据经络皮部理论,结合神经分布区,按照“循经分部,通督化瘀”的原则,采用“以经刺皮”的针法,选“根痛1、根痛2、根痛3”穴位进行操作的方法。





腰间盘突出根性痛

脊髓后根受压或受损后,出现相应后根的放射性疼痛。 

腰痛伴发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受限。

椎旁压痛常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

坐骨神经支配的肌力、反射和知觉改变。

椎管内压力或张力的增高试验,可激发腰腿痛的再现。 


神经系统检查

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

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内侧感觉减退,第1趾肌力常有减退。 

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影像检查

拍片常有脊柱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X线征象不能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可借此排除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诊断有困难时,可考虑作椎间盘造影、CT扫描和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及突出部位。




适应证

年龄20~65岁之间的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并伴有根性痛者。
疼痛程度评分标准大于3分者。

禁忌证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钙化、椎管狭窄、梨状肌综合征、干性坐骨神经痛者,以及肿瘤,结核、腰椎滑脱者。

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不伴有根性疼痛患者。








一、操作步骤



1.体位

侧卧位选定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



2.取穴

踝三针定位: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踝上4寸,每条经脉循行线上各1穴,分别是根痛1、根痛2、根痛3。L3~4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1;L4~5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2;L5~s1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3;混合性突出,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穴。


3.消毒

选用直径0.35毫米的3寸针灸针,双手用碘伏棉球消毒3次。



4.进针

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15°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浅表刺入,针刺深度为2.5寸,针刺方向朝上,医生手下有滞紧感,患者有酸困感,然后快速捻转100~200次/分,不进行提插,幅度为180°~360°,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



5.行针

快速捻转200~300次/分,不提插,幅度为360°~720°,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


6.留针

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48小时针刺1次。



7.出针

留30分钟后,将针缓慢退到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



二、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留针30分钟,每48小时针刺1次。



三、关键技术



1.准确选穴

根据突出部位及疼痛分布,分别在踝上4寸处足三阳经上选取穴位;L3~4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1;L4~5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2;L5~s1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3;混合性突出,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穴。



2.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朝上(头部为上,足踝部为下),进针过程始终沿着经络循行线,不可偏离,以达到气至病所。


3.  进针的角度

针体与皮肤呈15°角进针,之后应将针身卧倒,使之与体表平行,成角为零。



4.  进针技巧

进针时押手轻夹针尖所在的皮肤,持着针尖不使其透出皮肤或进针过深。



5.  深度

进针深度少于2毫米,进针时眼下可见、手可触及皮下针体及针尖隆起。


6.进针的长度

进针的长度为2.5寸。



7.行针的幅度

应中等幅度行针,幅度为360°~720°。



8.行针的速度

行针的速度200~300次/分。


9.留针的时间

留针时间为30分钟。



10.行针的频度

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






踝三针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据



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根性神经痛,在临床上常见L3.4、L4.5、L5./S1突出,L3.4突出主要表现为大腿前侧痛及小腿前外侧痛,相当于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及足阳明胃经皮部分布。

L4.5突出主要是大腿及小腿外侧面痛,相当于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及皮部分布。

L5./S1突出主要表现大腿及小腿的后外侧痛,与膀胱经脉循行线及皮部相吻合。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经脉皮部而致脉络瘀阻,出现腰腿部疼痛。

-end-



声明:文章为原创,部分内容参考自四川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2019年6月29日继续教育课程(朱崇安主任医师《“踝三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的临证思维与技法展示》),转载请说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编辑:冬瓜皮


审核:虫   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