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028-87560313
  • zhongyiyaojishu@163.com
  • 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 华神大厦4楼B401、B403

这几个部位湿湿哒的,发出了什么信号?

发布时间:2019-04-02
0

这几个部位湿湿哒的,发出了什么信号?

 竹叶    医虫TCM   4月2日



每次健完身

出一身汗

是不是

很舒服


下班和盆友去吃火锅

吃得大汗淋漓

一个字

但有时候出汗就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悦了,特别是和朋友安静的喝茶,别人都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却必须备一块手帕,时不时得擦擦汗,隔一会儿就需要到洗手间整理下自己。

和对象走在街上,想拉着手走一走,手却跟水做的一样湿湿哒……

很多人认为:出汗是人体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自己出的汗多,说明自己代谢好,排的毒多,是好事。却不知道,如果不是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没有活动、天气也不炎热、衣服穿的不多等情况)却出汗过多,那就是一种病理表现了,中医称为汗证。




何为汗证



汗证是指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 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根据汗出的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


1.自汗

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状,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因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汗孔)不密,津液外泄而汗出,动则耗伤阳气,故活动后汗出尤甚。


2.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常兼见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多见于阴虚证。因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入睡则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出止。若气阴两虚者,常自汗、盗汗并见。


3.脱汗

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属危重证候,故其汗出谓之绝汗,又称为脱汗。若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者,属亡阳之汗,为阳气亡脱,津随气泄之危象。若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烦躁口渴,脉细数或疾者,属亡阴之汗,为枯竭之阴津外泄之危象。


4.战汗

指患者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因邪盛正衰,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正邪剧争,就可出现战汗。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提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5.黄汗

指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的症状,多见于腋窝部。多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现临床上主要从自汗、盗汗辨别汗证。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汗出部位的意义


 

1.半身汗出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半身汗出,或半身无汗,是气血运行不周的表现,常为中风等病的先兆。

 

2.心汗

独膻中(胸口)一片聚而有汗,别处无汗,多由思虑过度,损伤心脾所致,治宜养心血益脾气。

 

3.阴汗

前阴处常有湿汗甚则延及两腿夹中,行走劳动则汗出腥秽,是下焦肝肾湿热所致,治宜清利肝肾湿热。

 

4.腋汗

两腋之下,动则汗出,多属肝虚有热,或肝经湿热,治宜养肝血以清虚热,或清肝利湿。

 

5.鼻汗

凡遇饮食汤饭,则鼻上多汗,是肺虚有热,治宜益肺气而清热。

 

6.手足汗



手足心微汗出多为生理现象,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遇天冷更甚,多属阳盛阴虚,或脾蕴湿热,或心阴不足,治宜分别,或清利湿热,或养心阴。

 

7.头汗



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辨证较为复杂,多属胃热、湿热、或为戴阳证。属胃热者,口干而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宜清胃泻热;属湿热者,口苦而粘腻、口干不欲饮、小便不利、舌苔腻、脉濡数;凡戴阳证,汗出如珠,面赤如妆,肢厥身冷,脉沉而微,是阳气上脱之危证,急宜镇摄亡阳,引龙火以归源。小儿头汗,俗称“蒸笼头”,若无其他不适者,非为病态,不必治疗。


汗出部位不同,对认识疾病病机上虽有特殊性,但在临床诊断上应结合其他症状,具体分析,知常达变。



外治疗法



1.轻粉方:川芎、白芷、藁本各30g,米粉90g,上药为末,用绵包裹,扑于身上。


2.红粉方:麻黄根、牡蛎火煅各30g,赤石脂、龙骨各15g,上药为末,以绢袋盛贮,如扑粉用之。用于自汗、脱汗。


3.五倍子为末,取少许加水搅拌成膏糊状,填脐中,外用纱布固定之。用于盗汗。


4.白矾20g,葛根20g,煎水洗手足,每日数次,治手足汗多。


原来小小的出汗有这么多需要我们注意的,大家如果有除正常出汗外的症状的话都要去就医哦。


Tips
  1. 注意避免过度劳倦,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2. 对气候寒温应注意调摄,衣被不可过暖。如汗出衣被沾湿,毛孔舒张,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及时用干毛巾擦拭,更换衣服。以防感冒。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可用煅龙骨或牡蛎粉用纱布包后扑身。


  3. 凡辛辣刺激动火之物,如姜、葱、蒜、韭菜、辣椒、烟酒之类,应尽少食用。生冷、粘滑食物亦损伤胃气,饮食当慎。


  4. 保持情志舒畅,切勿忧思恼怒。防止情绪及精神紧张造成汗出。



声明:文章为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编辑:竹   叶

图片:网   络

审核:虫   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