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028-87560313
  • zhongyiyaojishu@163.com
  • 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 华神大厦4楼B401、B403

【中医治疗】治疗面瘫,挽回颜面,你是否知道还有这些神奇的外治疗法?

发布时间:2018-11-15
0

光说不练“嘴子货”,前面说了那么多关于“面瘫”的理论,今天就好好介绍一下关于面瘫中医外治法的“九大法宝”!





01.针灸疗法



面瘫的病程大约为40天,也就是说从发病到痊愈,大多数病人需要40天左右的时间。治疗再及时,效果再好,也要经过20多天的一个过程。面瘫分为3期,即急性期、停滞期和恢复期。如超过40天还不能完全治愈的,则为后遗症期。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面瘫发病的三个时期特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1.急性期

面瘫的急性期是从发病的第一天开始,即发现口眼歪斜开始算起,共7天时间。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患侧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鼻唇沟消失或变浅,不能做皱眉、蹙额的表情,口角歪向健侧。

治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取穴翳风、合谷、阳白、地仓、颧髎、颊车。

针刺均取患侧。


2.停滞期

从发病的第8天开始,至发病的第17天为止,有10天时间。这一时期病人的面部歪斜程度不会再加重,全身症状也会减轻,或者经治疗后消失,但面部口眼歪斜依然存在。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患侧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鼻唇沟消失或变浅,不能做皱眉、蹙额的表情,口角歪向健侧。

治则:祛邪通络。

取穴:风池、合谷、阳白、四白、上关、迎香、下关、牵正、地仓、颊车、夹承浆。

针刺以上穴位均取患侧。


3.恢复期

从面瘫后第18天开始进入恢复期,到第40天止,为期23天。有些病人恢复较快,恢复期短;有些病人的恢复期稍微长一点,在15天以上。此时,病人全身症状逐渐消失,面部肌肉功能逐渐恢复。

临床表现:面部瘫痪情况开始好转,患侧额纹逐渐增多、变深,鼻唇沟加深,眼裂变小或完全闭合,但闭不紧,口角歪斜逐渐矫正。

治则:补益气血,活血通络。

取穴:足阳明胃经为主。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合谷、地仓、颊车。

针刺全部穴位均取患侧。


PS:针灸是中医外治法治疗面瘫的基础,一般和其他疗法联合使用。





02.电针疗法



适应于急性期和恢复期者。

取穴:阳白-丝竹空、迎香-颧髎、地仓-颊车、地仓1-大迎四对穴位。

方法:阴极在中心部,阳极在外周部。波形为疏波,频率2-4Hz,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电针时间为30分钟。






03.艾灸合推拿疗法



中医多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贪凉受风致虚邪贼风乘虚而入,使面部气血痹阻,脉络失养,在诊治该病时发现,除了常规的治疗外,以艾灸为主,加上点穴,按摩面部等综合治疗,对于缩短病程,改善症状,效果理想。


取穴:阳白,太阳,牵正,地仓,翳风,风池,足三里。

方法:将艾绒制成半个小花生米大小,尖圆底平的圆锥状艾柱,其下置一定距离处放厚的蒜片或姜片(后者用牙签扎多个小孔)。点按穴位用双手食指和中指同时点按上述各穴位,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顺时针方向点按数分钟,每日多次。按摩面部两掌心搓热后,双手从脸之下部往上部至前额,再向两侧分开至颞部,耳根,拂两颊而下至口周和下颏处,动作轻柔,以局部发热感觉舒适为度。







04.拔罐疗法


中医认为,颈项部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等诸阳经所过。故拔罐大椎可通阳温经散寒,风府可祛风散风,风池能去除少阳风邪。局部拔罐有很好的疏经通络、温经散寒、 消肿止痛的作用。

从西医解剖学的观点来看,面神经核位于桥脑,桥脑的供血为椎—基底动脉。首先,颈项部拔罐可疏通颈项部肌群,改善肌肉痉挛,间接改善了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营养面神经及面神经核。其次,项部近耳后处是面神经从颅内的出口,面瘫时面神经处于痉挛水肿状态,拔罐可发散风寒,改善局部痉挛和水肿。

选穴 : 大椎、双侧风池、大抒 、风门 、肩井 、颈夹脊穴 。

方法:针刺取针后先闪罐,闪罐后再留罐 5 ~ 10min 。

每日 1 次,6 次为 1 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




05.中药外敷合离子导入疗法


中药外敷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具厚药物为引导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灶。固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敷于体表的中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


1.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治疗面瘫是治疗面瘫比较常规的方法,我们知道治疗面瘫的方法有很多,穴位敷贴治疗面瘫是应用比较好的一种,那么究竟穴位敷贴治疗面瘫是怎么样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穴位敷贴治疗面瘫步骤:

⑴.取穴

主穴:分3组。

a、阳白、四白、牵正、地仓;

b、下关、翳风;

c、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0.5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0.5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⑵.治法

贴敷药物:

分2组。

a、麝香2克,全蝎1.5克,白胡椒1.5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

b、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



2.中药“面膜”配合中药离子导入

面瘫使用中药面膜倒膜 、超声波中药离子透入相结合的外治法,将红花 、桃仁 、白芷 、白附子 、防风 、细辛各30g研极细末,加 2倍量聚乙烯醇制成稀膏,敷于面部,一小时后取下。








06.握药疗法




握药疗法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手中的经络、穴位,取其发汗、消导而收效,加之手掌的温度和湿度,更促进药物的吸收。

方法:取桂枝9克、麻黄6克、防已6克、荆芥6克、川芎15克、防风15克、附子4克,共为细末,葱白捣泥调和,握于手心,令微汗出,每日1次。




07.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熏洗是从皮部论治以熏蒸方法给药,使药力通过热辐射的作用直达患侧面部, 促进面部血管扩张,使新陈代谢愈加旺盛,有利于炎症、水肿吸收,加快面神经功能恢复。


1.荷叶荆胡汤:薄荷、艾叶、荆芥、前胡各15克。将上述药物一起放人药罐中加适量的清水浸泡5~10分钟,用小火煎煮15~20分钟,去渣取汁,将药汁倒人盆内。用毛巾遮盖头面部,将患侧头面部对准盆口,用热气熏10分钟左右,直至出汗为止。待药液稍凉后,可用毛巾蘸取药液擦洗患侧头面部5~10分钟。最后,可将适量的热水兑人此药液中进行足浴,可在每晚睡前用药1次,连续用药7~10天为1 个疗程。 
功效:疏风散邪、通经活络。适合有面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泪液外流、舌僵不灵、味觉减退、咀嚼困难、语言不利、口角漏风流水、发热、咽喉及耳后作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等症状的面瘫患者使用。 

2.羌活荆灵汤:羌活、荆芥、威灵仙各 30克。将上述药物一起放人药罐中加适量的清水浸泡5~10分钟,用小火煎煮15~20分钟,去渣取汁,将药汁倒入水瓶中。用毛巾遮盖头面部,将患侧头面部对准瓶口,用热气熏20分钟左右。待药液稍凉后,可用毛巾蘸取药液擦洗患侧头面部 5~10分钟。最后,可将适量的热水兑人此药液中进行足浴。可在每晚睡前用药1 次,连续用药7~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豁痰开窍。适合有面肌麻木、额纹变浅或消失、泪液外流、舌僵不灵、头身冷痛、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滑等症状的面瘫者使用。

3.荆防虫衣汤:荆芥、防风各15克,蝉蜕10克。将上述药物一起放人药罐中,加适量的清水浸泡5~10分钟,再用小火煎煮15~20分钟,去渣取汁,将药汁倒入水瓶中。用毛巾遮盖头面部,将患侧头面部对准瓶口,用热气熏20分钟左右。待药液稍凉后,可用毛巾蘸取药液擦洗患侧头面部5~10分钟。最后,可将适量的热水兑人此药液中进行足浴。可在每晚睡前用药1次,连续用药7~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散风除热、镇痛止痉。适合有面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泪液外流、舌僵不灵、味觉减退、肌体肌肉酸楚、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的面瘫患者使用。 

4.牵正汤:白附子、僵蚕、全蝎各10 克。将上述药物一起放人药罐中加适量的清水浸泡5~10分钟,再用小火煎煮 15~20分钟,去渣取汁,将药汁倒入水瓶中。用毛巾遮盖住头面部,将患侧头面部对准瓶口,用热气熏20分钟左右。待药液稍凉后,可用毛巾蘸取药液擦洗患侧头面部5~10分钟。最后,可将适量的热水兑人此药液中进行足浴。可在每晚睡前用药1 次,连续用药7~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祛风解痉、益气清热。适合有口眼歪斜、面肌抽搐、说话或鼓腮漏风、口角流涎、口渴、口舌干燥、舌红苔薄、脉浮弱等症状的面瘫患者使用。




08.刺络放血疗法


根据治疗天数的不同,患者一般会被分为不同的时期, 如急性期、 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


1.急性期一般是指 1~7 天之间,对于此时期的患者,宜选翳风穴刺络放血,

每天 1 次, 用针轻柔, 放血 5~10 滴, 如果患者感到耳背疼痛, 考虑加大放血量;

2.恢复期一般是指 8~21 天之间,如果患者抬眉不利索, 应选择阳白穴进行放血; 如果患者闭眼不方便, 应选择上眼睑或者下眼睑进行刺络放血; 如果患者口 角歪斜,应选择患病处口 角附近放血; 如果患者面颊活动不方便, 可以选择牵正穴或者下关穴刺络放血。此时期应隔日放血, 与急性期相比, 放血量应相对减少, 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 1 天。

3.后遗症期一般是指 22~90 天之间, 其放血部位同恢复期, 也是隔日放血, 连续治疗 6 天休息 1 天。






09.中药热熨合温针灸疗法


中药热熨疗法是将药物加热处理后,敷熨于患部,药性借助温热之力,从表达里,透过皮毛腠理,循经运行,内达脏腑,起到疏经活络、温中散寒、通利气机、镇痛消肿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结合温针灸通经散寒之效治疗面瘫事半功倍。

1.中药封包制作方法:将白附子 24 g、全蝎24 g、防风40 g、肉桂 24 g、红花 40 g、白芷 40 g、生艾叶 24 g 等中药打成碎末状装于 12 cm ×15 cm 的纯棉布袋内,用针线封口。 第一次用注射器向药包的两面洒水 50 mL,使之成半湿状态,放入 1 000 W 微波炉内高温加热1~2 min(温度50~70 ℃)。 以后每次加热前洒水20mL。

 2.中药封包热熨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患侧面部朝上,护士站于患者前面,用加热好的中药封包热熨患侧面部,急性期热熨耳后茎突处、面部下颌部及患者诉说的疼痛最明显处,恢复期热熨面颊部及额部。 1 次/ d(中药包加热 2 次),20~30 min/ 次,每个药包重复使用5 d。

3.温针灸治疗方法:针刺取下关、地仓、颊车、风池、翳风、阳白、合谷等穴,平补平泻手法,1 次/ d,30 min/ 次。 针刺后,风池、曲池及合谷穴针柄插入约2 cm 长的艾柱,从艾柱外端点燃,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1 次/ d,20 min/ 次。 在相应穴位针刺部位垫上硬纸片,防止烫伤皮肤。


参考文献

[1]熊年秀  ,彭夏红,涂 群,吴 敏.中药封包热熨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2(4) 


-END-





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医虫TCM"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