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名医,岐伯也算的上是顶顶的中华医祖,虽然出生在上古时代,物质匮乏,但这并不能阻挡岐伯的好学之心。
岐伯不仅仅擅长医术,人家懂音乐,能做乐器,据说是为了博黄帝一笑。
《资治通鉴》云:“黄帝命岐伯(北地人)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
岐伯还能写书,著有《经方》、《本草》、《岐伯针经》、《外经》等,是个实打实的才子。
除此之外,弹琴写诗对他来说也是信手拈来,完全不费劲儿。
就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人随随便便拿出一个技能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吃香,撩妹技能爆棚。
更何况是在 “能吃饱就万事大吉”的远古。
吃瓜群众:这么厉害的人物出身肯定不一般吧?
你别说还真是!
传说,岐伯出生的时候天有异象,具体啥异象无从考察,估计就是72只彩凤绕瓴、紫气东来、天降甘霖之类的,反正就是突出岐伯不是一般人,长大之后能成大事。
岐伯在娘胎待了十个月后掉在青龙嘴这个地方,青龙嘴在那个时候可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灵气。岐伯就在这个地方长大了。身处灵山长期吸收日月光华天地灵气,岐伯从小就聪明非凡,学什么都快。
不过,老天见不得别人一帆风顺,在岐伯年少时候,家乡发了一场大水,他的母亲又生了重病,这双重打击不仅没有打垮岐伯,反而让他越战越勇,并且生出了学医悟道的心思。
说来也巧,有一天,岐伯在山下闲逛救起一个老者,这个老者是一位神医叫做“中南子”。
神医看他印堂发红,心想这小伙子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对岐伯说:“我有神医之术要不要学呀?”
岐伯也是不客气,马上拜中南子为师,学习尝草治病。
后来他背起行囊南下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料又遇到了神农(这运气也不是一般的好呀),神农在那时候还没吃断肠草,看到这小伙子骨骼清奇是个可用之才,就把自己学到的本领倾囊相授,岐伯先后经过中南子和神农的相助,医术已经很高明了。
谁知道,老天为了弥补当初放水的过失,又给他和元始天尊创造见面的机会,指点岐伯在修身养性方面的要法。经过三位贵人点播,岐伯毫无悬念成了医术界冠军。
说好了岐黄CP,只谈岐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黄帝还是要提出来见见的。
岐伯和黄帝是咋过遇到一起的,说来话长。那就长话短说。
故事是这样发展的……
某天,黄帝打着修仙问道的由头游山玩水,在小崆峒这个地方遇到一位鹤发童颜健步如飞的老者,黄帝心想,莫不是遇到神仙,于是开口询问。
黄帝:老人家,你是哪家神仙哇,能不能算下我以后能不能发大财?
其实黄帝是这么说的……
黄帝:老人家,看你发丝雪白,却有着孩童一般的容颜,肌肤如雪,俊逸潇洒,请问你是咋过保养的哇?
老者:是岐山有位神医名叫岐伯,他医术高明,都是他的功劳。
黄帝一听,这个岐伯厉害了,一定要把他给弄回去当压寨夫人,哦,压寨国医。
后来,黄帝遍访岐山,寻找岐伯,终于在深山之中寻得。
宋代《路史》记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黄帝和岐伯可谓是一见如故。
确认过眼神,遇见对的人。
于是呢黄帝将岐伯带了回去。
虽然在名义上岐伯是黄帝的臣子,但是在背后黄帝尊他为师,视他为友。
他俩有事无事就爱聚到一块说悄悄话顺便讨论医学要点,黄帝问一句岐伯答一句,非常默契。这一行为被身边的人瞧见了,八卦心理容不得放过这对CP谈话内容就拿出小本本记录下来,“岐黄之术”也因岐伯和黄帝得名。
岐伯和黄帝也没想到后人会把这些对话内容经过加工写成了《黄帝内经》,还一直传啊传,传了几千年。小小估计,要是他们知道的话,睡觉都会笑醒。
那么问题来了,岐黄岐黄,为啥是岐在前黄在后呢?
据史料记载,黄帝时期已经有尊卑贵贱之分了,岐伯为黄帝之臣,后世却称“岐黄之术”,将其名列黄帝之前,这种称法居然能一直沿用数千年,显然不合常规。原因有二:
一者:黄帝乃仁君,非常爱惜人才。这从黄帝尊岐伯为师可以看出来。
再者:《黄帝内经》是由黄帝提问,岐伯回答著成,其中的基本理论是由岐伯所创,所以“岐”“黄”以岐为重,遂成“岐黄之术”。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
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黄帝内经》在中医学上的意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帝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END-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医虫TCM”,侵权立删